3月27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廷银老师受邀为学院师生作主题为“后三国背景下的文化担当——李密《陈情表》的另一种解读”的专题讲座。汉语国际教育、法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专业共计100余名师生参加。
首先,张廷银教授从“后三国”时代背景出发,结合《礼记》《论语》《春秋》《华阳国志》《晋书》等多部历史文献,对李密《陈情表》的真实创作动机及历史意义进行了文献索引以及史学考证,突破既有对李密《陈情表》的一般看法。他指出,《陈情表》是在后三国区域文化较量背景下西蜀文化的典型符号,是西晋以孝维护政权安定而树立的典型,是个人标志与地域文化彰显以及国家政权需要的统一。
接着,张廷银教授介绍了大众对李密《陈情表》的基本印象、一般学术解读和后三国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并结合诸多历史文献,分别从“《陈情表》表达孝心的基础何在”、“李密真的以孝著称吗”、“李密是否不好做官”、“晋武帝会如此关注李密个人辞职吗”、“李密在意政治环境吗”五个方面考证探赜李密《陈情表》的真实创作动机。又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源头、后三国的文化纷争以及西晋的政治现实,揭示了李密《陈情表》成为典范的多方机缘。
最后,张廷银教授总结到,《陈情表》是李密结合个人经历、基于政治舆论导向、为抬高西蜀文化而精心创作的一篇文章,体现了时代的诉求,是后三国时代的文化担当。
在提问环节,张廷银教授与员工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对同学们的深厚人文情怀表示高度赞赏,并从学术研究角度和同学们分享了“尊重经典,但不被动盲从;细读文本、知人论诗、知世论诗;从常情常理出发,捕捉文本的‘矛盾’与‘不可解处’”等几点思考与启示。
中国传统文献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内核,镌刻着中华文明的基因,探赜典籍,明辨求思,以史为鉴,观照当下和未来。同学们纷纷表示,文献研究的史学观、系统观以及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对他们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极具启发和借鉴意义。
(供稿:李亚雯、冯子一,编辑:陶玲,审核:范涛)
【主讲人简介】张廷银,男,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中心研究员,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方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研究”首席专家,中国道情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著有《魏晋玄言诗研究》《方志所见文学资料辑释》《族谱所见文学批评资料整理研究》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